返回 努尔哈赤为何杀长子诸英?  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努尔哈赤为何杀长子诸英?

    诗和远方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http://m.biqugess.com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通道。在建州内部则引起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、努尔哈赤与褚英父子两个关系的重大变化。

第一,兄弟之间矛盾激化。舒尔哈齐(1564~1611年),是努尔哈赤的胞弟,努尔哈赤10岁丧母时,舒尔哈齐才5岁。努尔哈赤起兵后,舒尔哈齐跟随长兄,作为副手,四处征战,屡立战功,二人相互扶持,相处和谐。但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,兄弟之间却渐渐出现裂痕。

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舒尔哈齐向朝鲜来使申忠一说:“日后你佥使(官名)若有送礼,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。”这表露出舒尔哈齐对已获权位与财富并不满足,想和长兄争名利、争权位。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,建州兵征哈达时,“出兵之时,无不欢跃”,勇敢冲杀,驱骑争锋。舒尔哈齐却在哈达城下畏缩,遭到努尔哈赤的当众怒斥,他们兄弟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。

乌碣岩大战,更令努尔哈赤对舒尔哈齐不满,他下令将舒尔哈齐的两员大将常书、纳齐布论死,这明显是在杀鸡儆猴、敲山震虎。舒尔哈齐苦苦恳求说:“若杀二将,即杀我也!”努尔哈赤最终答应免二将死,但罚常书银百两,夺纳齐布所属牛录(《满洲实录》卷三)。而且,此后努尔哈赤不再派遣胞弟舒尔哈齐将兵,削夺了他的兵权。

舒尔哈齐被夺去兵权后,郁闷不乐,常出怨言,认为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。不久,他移居黑扯木(地名),远离胞兄。据《满文老档》记载: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三月十三日,努尔哈赤“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、僚友以及诸物”,又命将忠于舒尔哈齐的大臣乌尔坤吊在树上,下积柴草,以火烧死。这明显是给舒尔哈齐脸色看。

舒尔哈齐口头上表示悔改,而心中更加郁愤难平,史书上记载说:“弟贝勒仍不满其兄聪睿恭敬汗之待遇,不屑天赐之安乐生活,遂于辛亥年(万历三十九年)八月十九日卒。”(《满文老档》上,第一册)

关于舒尔哈齐之死,清朝史书记载的都非常简略。

《清太祖高皇帝实录》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八月记载:“上弟达尔汉(汉语意为“神圣”)巴图鲁贝勒舒尔哈齐薨(hōnɡ),年四十八。”清朝官书都仅用一个“薨”字,记述舒尔哈齐的死。舒尔哈齐的墓在东京陵(今辽宁辽阳)。明朝人和朝鲜方面记载说努尔哈赤对其胞弟舒尔哈齐“计杀之”、“腰斩之”,但不是直接史料。所以说,舒尔哈齐究竟是病死,幽禁而死,还是被努尔哈赤杀死?实际情形不得而知,成为一个历史之谜。

至于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矛盾逐渐激化的原因有三说:

其一,明朝人认为,他们兄弟之争是因对明朝政策的分歧;

其二,朝鲜人认为,他们兄弟之争是因对权位利益的贪欲;

其三,近年有人认为,他们兄弟为了争夺一个女人——叶赫老女。这毫无根据,当属戏说。

第二,褚英地位迅速上升。《无圈点老档》开篇记载: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褚英28岁,在乌碣岩之战中,立下大功,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(汉语为“广略”之意,也就是“大智勇”的意思)。第二年,褚英偕贝勒等率军进攻乌拉,攻克宜罕山城。旋因居长,屡有军功,被授命执掌国政(《清史列传褚英》)。这年他29岁。

但是,“福兮祸之所伏”。褚英执掌国政,对这位年轻贝勒来说,是福还是祸?

褚英柄政之后,因年纪轻,资历较浅,而又心胸偏狭,操切过急,受到“四贝勒”、“五大臣”内外两方面的反对。

“四贝勒”即努尔哈赤“爱如心肝”的四个子侄:次子代善、侄子阿敏、五子莽古尔泰、八子皇太极。

代善是褚英的胞弟,比褚英小3岁;阿敏是褚英的堂弟、舒尔哈齐第二子,父亲死后被努尔哈赤收养;莽古尔泰是褚英的五弟,作战骁勇,骑射 精通;皇太极是褚英的八弟,聪睿精明,武艺高强。他们拥权势、统军队、厚财帛、领部民,以德、功、长、能,于天命元年(1616年)被授为和硕贝勒。

建州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,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世子、主国政的地位。但他们如果直接上告对长兄的不满,似有争嗣之嫌,于是同“五大臣”联合,倾轧褚英。
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努尔哈赤为何杀长子诸英?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