匡衡凿壁偷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?
诗和远方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
http://m.biqugess.com)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第(1/3)页
关于“凿壁偷光”这个故事,想必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。
大概讲的就是在西汉时期,有一个叫匡衡的孩子,他出身寒门,家里连灯油都买不起。然而匡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。为了晚上能有光看书,他将墙壁凿出一个小孔,借着小孔透过的烛光读书。而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,匡衡感动了邻居,邻居不仅没有责怪他凿穿自家墙壁,还把书借给他读。
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
这个故事出自《西京杂记》,常被老师们用来教导学生,告诉他们要像匡衡那样,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,也要坚持学习。
毫无疑问,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,匡衡的勤学刻苦,应该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。
然而,但这个故事老师只讲了一半……
故事中的匡衡,历史上确有其人。正如故事中所讲的那样,匡衡是穷苦出身,家里没钱,小时候没有好的条件读书。但匡衡并没有被这样的环境所影响,他非常刻苦的读书,最终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大儒,经学大师。
然而,西汉不是隋唐,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,更没有所谓的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。所以学问高,并不代表着你就能实现理想。
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,这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。其标准很多,主要有四条:
一曰德行高妙,志节清白;二曰学通行修,经中博士;三曰明达法令,足以决疑,能按章覆问,文中御史;四曰刚毅多略,遭事不惑,明足以决,才任三辅令,皆有孝弟廉公之行。
而学问只是其中一条,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这个人的德行,也就是你这个人的名声。所以我们看到西汉的那些官员,小时候都有一些值得称赞的故事,比如匡衡的凿壁偷光、孔融让梨等等。
当然,由于这种制度的本质上是“选举”,所以往往大家族子弟更有优势,毕竟其曝光度和名声的可操作性都要更便利。
正是这些原因,使得底层出身的匡衡,并没有很好的上升路径。他当了九次的候选人,最终才堪堪上榜,被分配了一个卒史的官职,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档案管理员。
但匡衡运气不错,当时的太子刘奭,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,非常推崇匡衡的经学造诣,所以与匡衡相交甚厚。
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,匡衡攀上了太子这个高枝,自然是官运亨通。刘奭即位之后,就给匡衡升了官儿,从太原郡调到了长安城,从小小的卒史,升为了郎中,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。再后来,匡衡一路高升,从郎中到博士再到给事中,匡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匡衡凿壁偷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?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